大科创引领大融合——宜宾学习考察启示录(下)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大科创引领大融合——宜宾学习考察启示录(下)
一座城市发展的智慧支撑和动力源泉在哪?触目所及的一定是“人”。
宜宾临港,引人注目的宜宾大学城、科创城,如今已是一座拥有无限生命力的科教高地。
2016年至今,宜宾陆续与20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在宜宾办学的高校已从2所增至12所,在校生由2万余人即将在今秋增至9万人。此外,还有7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3所产研院入驻。
唱响“双城记”,宜宾迈出“大科创引领大融合”的步伐,打造了一片产教融合、同频共振的发展热土。
2017年9月5日,四川理工学院(现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竣工,这是宜宾大学城迎来的头部位“贵客”。
在此之前,宜宾仅有1所本科院校和1所高职院校,每万人拥有大学生45.8人,处于全省落后水平。以至于宜宾的招商团队在沿海城市招商时,频频受到企业家们的质疑:“宜宾有没有支撑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显然,仅仅依靠地方院校,难以撑起宜宾产业转型升级的“雄心”。高端科技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存量不足,特别是大量的新兴产业入驻后,企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科技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发展的蕞大瓶颈。
2016年10月,宜宾提出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确立了“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的建设发展思路,明确要以大学城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教育产业大发展;以科创城建设为突破口,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为宜宾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的技术、研发和人才支撑。
“双城”建设就此拉开大幕。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一校一策”、“三顾茅庐”,宜宾可谓是大手笔、大投入、大诚意。五年间,有10所大学陆续加盟。仅2019年一年,就有4所高校在宜宾大学城落户。它们或是来自本部专业的搬迁,或是独立招生的分校,而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则是将部分科研团队挪到了宜宾。
与大学城相邻的宜宾市科技创新中心,已落地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同济汽车研究院等产研院和邓中翰、欧阳明高等院士工作站,与电子科技大学、省经信厅、省科技厅共建省级大数据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研机构。
清华大学教授、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领军人物欧阳明高院士曾公开表示,选择将自己唯一的院士工作站设在宜宾,是因为宜宾已经具有新能源汽车整车产业链,也因为宜宾“双城”建设的吸引力。
宜宾的“实干”同样令高校印象深刻。为了更好地引进、服务高校和科研机构,宜宾专门成立了大学城科创城建设服务局、宜宾科教产业集团公司等机构,以超快的办事效率为有意落户宜宾的高校服务,创造了诸如“145天建成四川大学宜宾园区”的“宜宾速度”。
付出终有收获。近5年宜宾市新增高层次人才7000余人,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达到145人,并成功创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全省唯一的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2021年,宜宾市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以上,科教强势赋能产业发展。
“我们做的,就是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电子科大宜宾园区相关负责人说,除了该园区招收的研究生,成都本部也有研究生长期待在宜宾。有关团队已成了当地企业眼中的“香饽饽”,不断有人前来寻求技术支持。
大学城与科创城的比邻而居,也利于吸引大学生毕业后留在宜宾。天珑移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宜宾基地70%以上的研发人员,都来自本地高校。
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兴起一个学科,带动一个产业,形成一个集群,正成为宜宾发展的新常态。
“双城”赋能,强效加持。在这里,产业链部署、人才链服务创新链,资本链撬动、联结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服务链则保障其他四链……“五链”深度融合的全周期、全链条、全方位生态圈已经构建,推动产业实现蝶变发展。
行走在“无中生有”的宜宾大学城,曾经的荒地山坡已被街道所覆盖。道路两边,崭新的校舍平地而起,尽管还在暑假,仍然能看到不少教师和学生忙碌的身影。此外尚有一些项目正在施工,校园、教学楼已现雏形。
在参观考察相关院校后,代表团成员、市科技局局长郑志成深有感触:“衢州正在全力打造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宜宾大魄力发展‘双城’、推进产教研深度融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他认为,应该借鉴的是宜宾大手笔推进“双城”建设、科技赋能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等有益经验,谋划建设具有衢州特色的科教新城,打造产城融合、产教融合示范区,构建“一条产业链、一个院士团队、一所研究院”的创新支撑体系,努力打造2个千亿级、4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
一个地方的发展,短期靠大好高项目,长期靠人才和科技。这是衢州代表团在此次考察中的共同感受。大家表示,将学习宜宾经验,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蕞优创新生态,推动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创新平台深度合作。
创新才能制胜。当前,衢州正借力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品牌,做强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组建动力电池研究院,加快谋划建设四省边际科创走廊;同时,统筹教育与产业园区联动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更多技术工人、产业工人,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撑。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期待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衢州也能真正成为招商、引智、引才的高地,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服务链的深度融合,为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注入更强劲、更持久的动力。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