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追光”同行宜宾高新区与英发德耀共书“高新速度”
4月1日,宜宾高新区,在宜宾英发德耀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发德耀”)二期项目的生产车间,AGV机器人穿梭于车间各处,它们手臂挥舞,快速装卸着光伏电池片。这个生产车间每8秒便能产出一张电池片。
视线放大到英发德耀在宜宾高新区的基地,公司一期、二期项目共规划29GW的N型TOPCon电池,目前已实现满产满销;四期德坤24GW直拉单晶硅棒项目已建成12GW并实现满产运营。目前基地员工超过4000人,预计2025年产值将突破150亿元。
这是英发德耀落户宜宾高新区的三周年交出的成绩单,也是宜宾高新区独立运行二周年的“追光”答卷。
谈及为何选择宜宾,英发睿能总裁、英发德耀董事长张敏表示,宜宾绿电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强有力的人才储备以及极强的区域辐射能力,以及产业集群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科技、产业配套、融合发展支撑。
作为宜宾高新区招引落地的头部家光伏产业链头部企业,也是首家落户宜宾投资超百亿元的光伏企业,2022年英发德耀落户宜宾,在宜宾市委、市政府统筹与宜宾高新园区“全程服务”护航下,企业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20GW电池片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150天,创下行业瞩目的“英发速度”,也为宜宾市建设全国蕞完善的光伏产业链打好了头战。
三年的时间里,英发德耀实现了“PERC到TOPCon到BC”技术的“三级跳”。当前,英发N型TOPCon电池片光电转换效率已突破27.02%,量产效率超过26.9%,良品率超过98%,产品获得了法国碳足迹认证和德国南德认证,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独角兽企业”等称号。
“与宜宾及宜宾高新区同行的三年,是英发扎根宜宾、迈向全球的三年。”张敏说,产能优势释放后,公司积极拓展全球市场版图,在东南亚、美国、印度、土耳其、约旦等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已逐步形成。2024年,英发N型TOPCon出货量稳居全球前三。
英发德耀的快速发展,与宜宾高新区的产业配套、营商服务等相辅相成。
2023年3月,宜宾高新区正式独立运行以来,按照“选好赛道、找准伙伴、建好集群”的发展思路,宜宾高新区坚持后发高点起步,宜宾英发、四川高景、四川东磁、和光同程等光伏企业先后建成投产,以“高新速度”搭建起宜宾光伏产业的四梁八柱。
两年来,宜宾高新区通过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科技招商等方式,瞄准光伏产业五大关键环节开展项目招引,快速引进坩埚、金刚线、银浆等配套企业,累计签约光伏项目39个,总投资达1000亿元以上,其中百亿级项目6个,成功构建了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全产业链生态圈,2024年,宜宾英发N型TOPCon电池片出货量全球第三;四川高景连续两年产值突破百亿元,行业头部企业隆基绿能等先后落户宜宾高新区,补齐了BC电池和光伏组件的短板,宜宾成为四川省光伏产业链蕞完备的城市,吸纳就业2万余人。
目前,高新区已形成“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全链条,率先在全省完成晶硅光伏全产业链布局,并延伸至银浆、网版、包装材料等配套产业,光伏产值占高新区工业产值90%以上。
得益于高新区完整供应链及产业生态圈,园区的“隔墙配送、同墙免检”高效联动合作,让企业综合成本降低超20%。以宜宾高新区为核心,宜宾已累计建成投产硅棒58GW、硅片50GW、电池片56GW、组件2GW产能及相关配套产能,成为全国建成N型太阳能产能蕞大地级市。
两年来,宜宾高新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首创“绿色微电网”,整合绿电资源,提供符合欧盟标准的可追溯能源,“宜宾造”电池片转化效率达到27.02%,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创新“引校入园”机制,与中山大学共建光伏产业创新中心,联合浙江大学共建光伏材料联合研究中心,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德仁为宜宾市光伏产业首席顾问,制定“科创十条”等政策加快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不断推进光伏产业建圈强链。
眼下,随着天光新城、科技创新孵化园和众多重点项目的推进建设,以及光伏应用场景多样化,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涌入,宜宾高新区正昂然迈向“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光伏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区、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示范区、四化同步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目标。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杨波 侯云春 文/图)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