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毕业四川青年拒绝高薪回乡创业如今产值过亿获团中央重磅表彰!
他是孤身一人踏上异乡实习的刻苦学子;他是在哗然声中开启创业之路的青年企业家;他是将先进技术带回家乡的回乡创业探路者。“放弃城市高薪就业机会返乡创业,我从未后悔”,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来自动物科技学院水产养殖专业2014届毕业生
杨海,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养殖专业2014届毕业生。2014年创办宜宾市海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新型水产养殖技术推广,通过科学的养殖规划、专业的技术指导,全程提供养殖服务。他于2016年荣获首届“宜宾创翼”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创翼之星”称号;在2017年4月宜宾市南溪区“优秀人才”评选活动中被评选为拔尖人才;2019年获“四川返乡下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荣誉称号;2021年获评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杨海出身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因家中祖辈以养鱼为业,杨海耳濡目染,从小便对水产养殖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期间,杨海刻苦学习,每天早晨去老板山晨读英语,在大二提前修完四年所有课程,上课养成了认真听讲、积极回答、独立思考的习惯。从大一开始,他便经常在外面的渔场跑动,认真积累养殖经验,大二担任水产协会会长,对水产养殖技术进行推广。为了给创业打下基础,杨海曾经只身来到广东一家水产药店进行实习,这段实习经历帮助杨海掌握到了先进技术。
毕业之后,多数农村学子渴望跳出“农门”,但杨海恰恰相反,选择逆行回乡。“用自己的所学,回馈家乡的养育,这就是我求学的初心。”2014年,杨海在家乡宜宾市成立了海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进行鱼苗、水产饲料、水产药品和鱼器的销售,成品鱼专卖及水产养殖配套技术服务。为了让观念老旧的南溪区养殖户接受新兴养殖理念和技术,杨海团队挨家挨户登门上访,同时还坚持“24小时随叫随到”服务,即使凌晨两点接到客户电话也火速赶去救急,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取得了乡民们的信任,立住了口碑。
在实践探索中,杨海成立了南溪区特种水产养殖协会,创办养殖技术教学培训基地,总结开创“公司+学校+协会+农户”模式。大学时担任水产协会会长的经历,在杨海心中埋下了“抱团”发展的种子。他筹办了培训学校,学有所成的农户回家从事养殖工作,实现了增收,而杨海的公司则与他们维持长期合作关系,保证了水产供应源,真正实现了合作共赢。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返乡创业的村民以及村集体公司加入到杨海的公司、学校与协会中,带动了当地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如今,杨海的养殖基地被打造成了一个15000余亩的标准化示范基地,主要产业小龙虾的养殖规模约达13000亩,养殖户数量超8000户,产值超1亿元。目前,杨海公司致力于“稻虾共作”的研究,充分利用水稻种植后的大半年空隙期养殖小龙虾,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虾共作已成为当地实现乡村振兴、产业致富的新思路。
“我觉得从农大出来的孩子应该有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驱使我们要有一种责任建设自己的家乡。”杨海的成功离不开他心系家乡的志向、敢想敢拼的品格,更离不开母校四川农业大学的培养。
川农大始终坚持培养有“三农”情怀、精专业、能创新、敢创业的高素质人才,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专创融合。学校创业孵化工作始于2009年,2011年与成都高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立合作,设立了“中国大学生创业园(四川农业大学基地)”,2012年经雅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同意,建立了四川农业大学创业孵化基地。2021年12月,学校荣获四川省首批省级创业孵化基地荣誉称号。这个传承并践行着川农大“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创业基地,被广大创业学子形象地称为充满活力的“梦工厂”。
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通过开展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指导、搭建实践平台、拓展实践场地、组织双创比赛、举办双创活动、实施创业帮扶等途径,切实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和******,提高创业成功率,以创业带动就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双创能力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在四川农业大学,创新创业的事业不乏身先士卒的探路者,更有薪火相传的后来者。相信学校将继续涌现出一批像杨海一样渴望回乡创业的优秀青年,利用先进地区的技术与模式,找准产业的切入点,发展地区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
本文素材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新闻网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